当前位置: 古陶瓷研究所 >> 所情新闻 >> 正文 >>频道首页

景德镇陶瓷大学创新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2日 点击数:

春天的三宝,小溪潺潺,鸟语花香。

3月27日是周六,一大早,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张桐铭就来到位于三宝深处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对一件破损的陶瓷进行修复。她告诉记者,这是一件上世纪末烧造的红色陶瓷,反映的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晤时的珍贵历史场景。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在修复台上,一堆堆的碎瓷片、一件件缺胳膊少腿的瓷雕像,但经过修补,它们的古风神韵得以重现,这就是文物修复的神奇之处。

李其江,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无论是哪个年代的陶瓷,都蕴含着其烧造时的时代温度。所以,他们在文物研究与修复工作中,靠的不仅是手艺技能,也离不开经验、阅历的积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用手触碰、用心感知。2.jpg?x-oss-process=style/w1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正在全党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烧造的反映各个时期风格特点的红色陶瓷,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其中就蕴含着一段段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顽强拼搏的恢弘史诗。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古陶瓷保护修复研究室副主任袁枫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而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生产的红色陶瓷,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通过陶瓷这一物质载体,可以展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

近日,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jpg?x-oss-process=style/w10

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决定通过对一批红色陶瓷的集中修复并展览,以陶瓷修复为载体,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促进“党建+科研+教学”建设,让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作为全省唯一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打碎一只新瓷器,让学生去修,即使修好了,他们对文物本身的概念不会有任何长进。”李其江认为,每一件等待修复的破损器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时代印记在里面,保护在先、修复在后,如果我们不知道器物烧造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着手修复。所以,通过此次红色陶瓷作品修复展的举办,不仅能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在红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更能让学生在参与修复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对红色陶瓷背后蕴含的党史知识的了解,从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为办好这次展览,自去年7月起,景德镇陶瓷大学就着手向社会公开征集1949年以后创作生产,能够反映生产建设、两弹一星、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等红色文化,以及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艺术瓷、日用瓷,最终入选参展的红色陶瓷共有69件(套)。在组织学生对收藏者进行了交流访谈,了解所征集器物的基本信息和时代背景后,正式进入研究和修复阶段。

在这69件(套)参展的红色陶瓷当中,有37件(套)是残损器。去年7月至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共有十余名研究生陆续参与到红色陶瓷的无偿修复工作中来,在经过外观摄影、病害微观分析、绘制病害图、制订修复计划制定等工作后,对这些残损的红色陶瓷进行清洗、拼接、配补、作色等修复流程,所有修复流程和档案记录均按照文博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并形成科学的修复报告。

“在参与这批红色陶瓷修复的过程中,我从预备党员转为了正式党员,所以这次修复经历对我的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桐铭在谈及这次红色陶瓷修复经历时对记者表示,这些红色陶瓷的创作题材,大都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主线,结合重要历史事件,诠释了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发展在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让她从更深层次明白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今后的学习中,她将进一步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矢志不渝、奋力前行,走好属于自己的新时代长征路。



分享到: